2019年广东省社会应急力量“十大人物”评选

详情

9号 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刘静林

刘静林,湖南省三桥村人,侗族,社会工作教授,有24年社会工作教学、研究、实务经验。1981年16岁背负着靖州高考文科状元的声誉,离开家乡去到湖南师范大学读书,1985年毕业分配到怀化学院教书,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1995年从北京大学历史学研究生毕业时她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从事新兴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她把自己的这个转折点视为人生步入快车道的生命拐点。从此她步履轻盈,奔跑在社会工作这一社会公益事业的康庄大道上。面对全新的专业领域,她一边发奋自学,一边到香港参加专业培训,还主动大胆尝试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带领同事搞起了改革创新,并取得良好成效。很快她成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领域的能人,很多人追着她讨教。

机遇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在40岁那年她顺利评上了教授,她更是成为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领域的香饽饽。经过深思熟虑,她去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作为学科带头人被引进到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不出她所料,广州具有良好的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外部环境和经济基础,加之毗邻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成熟的香港,更是得天独厚。她一到广州,便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条件,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领域大兴产学研结合之风,开始在当好学校教授同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率先领导创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的改革创新。

2008年她领导创办了广州市民政局首家注册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是一家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组织,主要通过承接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方式进行运作。这一新生事物的产生成为广州基层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的助推器,政府不断加大力度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然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与之合作,以加强公共服务,广州基层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正在此时,汶川特大地震的消息传来。她经常说她是一个用故事堆起来的人。她养成了喜欢独立思考的习惯,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于是很多在别人看来平常的事情,在她看来就需要改进和创新。当看到汶川地震灾区现场没有社工的身影时,她马上问为什么?她认为灾区必须有社工。于是她马上号召广州的社工去灾区支援。她设法说服广东对口支援汶川工作组,把社会工作服务纳入了援建工作整体规划,并在汶川创办大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政府出资400多万向大同购买灾区社会工作服务,开启了汶川灾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先河。十年来,她在汶川培养了一支过硬的本土专业社会工作队伍,她带领他们奔走在汶川的山山寨寨,为灾区群众提供社会工作服务,被当地领导誉为“一群播撒爱的种子的天使”。他们活跃在汶川灾区的恢复重建中,探索出“融入、专业、本土、持续”汶川社会工作发展模式,成为新汶川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公益力量。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同志在汶川听取她的工作汇报时,也高度赞赏她理论与实践结合,带领师生和社工扎根灾区服务群众的精神。国家民政部领导到汶川调研时,对她作出了三点评价:一是善于分析发展形势和抓住机遇,二是善于与政府沟通合作,三是敢想敢干富有行动力。

与此同时,她所带领的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学科也在产学研结合中变得生机勃勃。她凭借自己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在大学和政府的支持下,一下子把高校内的社会工作学科和高校外的社会工作实务带入到了一个春光明媚的世界。她被评为“2010年度十大中国社工人物”,她被学校提升为政法学院副院长,她所带领的社会工作学科被校长评价为新兴的、有特色的、有社会影响力的、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受到学校高度重视,如今成功开办了社会工作硕士(MSW)研究生教育。

广东是全国的排头兵,她又立志要当广东的领跑者。当毒品开始泛滥时,她顺应广州的社会需要,开始带领团队深耕禁毒社会工作。她带领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近200名禁毒社工勇敢地用智慧与毒魔较量,在近十年的工作中探索了“1234567”(一个目标,两个力量,三个理念,四种机制,五个模式,六项策略,七大成效)禁毒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当全国各地发展社会工作的呼声日渐强烈时,她不辞辛劳果断地把大同社会工作的种子撒向全国,她团结志同道合者在广东、湖南、四川、福建、江苏、北京等地创办了29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静林教授是一个有着自己的追求和坚守的人。当同龄人纷纷考虑退休时,她却忙起了脱贫攻坚特别是乡村振兴的活,她号召新乡贤支持家乡建设,通过口述史重构社区认识与信心,培育社会组织活化社区,扶持乡村特色产业生长,发展社区教育。她把三桥村作为广东工业大学、大同社工机构创新创业的实践与研究基地。

  • 86

    当前票数

  • 21

    当前排名

  • 54

    距上一名

详情

验证码

确定 取消